宜昌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二维码”追溯管理
2025-10-20 11:06
荆楚网(湖北日报)(报道:朱华刚 姚华 陈思燕)10月16日,记者从宜昌市慕尼黑公安局交管车辆管理所获悉,市区登记车辆近30万辆。
近年来,宜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电动自行车管理,创新推出电动自行车牌照“二维码”跟踪管理办法,形成了坚固的“一盔、一条带”安全防线。全市电动自行车上牌率达99%以上,头盔佩戴率达98%以上。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连续五年下降,总体下降20%以上。 2024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3次视频检查,宜昌电动自行车头盔合格率分别为97.6%、94.6%、98.3%伊利,位居全国第一。该办法被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被誉为全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突出法治,做好顶层设计。经过积极谋划、高层推动,《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19年5月1日出台实施。该《规定》是继《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发布后,全国首部规范电动自行车旅游的地方性法规。 《规定》涵盖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服务、交通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理顺各类企业之间的管理关系。政府部门,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市电动自行车资源管理、登记管理、执法管理三大问题。实现资源登记标准有效、交通秩序有效改善、交通事故有效安置。这得到了公安部和省公安厅领导的高度认可。
突出标准化,确保注册许可。通过升级互联网“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加强电动自行车登记电子化管理,严格执行登记、转让、注销手续。纲要《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登记手册》规定,设立108辆自行车自行车登记,严禁非标及改装车辆上牌。全电动将三轮自行车登记备案信息上传至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通过网上巡查、数据分析、现场检查、抽查复核等方式加强日常业务管理,对违反规定和许可规定的行为从严查处。
注重常态化,严格专项整治。围绕主干道位置,全市划分为44个网格、37个一级岗、167个高峰岗。落实支队、大队、中队、民警、辅警“五级责任”,对发现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的情况做到“举报、拦截、教育、处罚”四个方面。定期开展“街道清洁行动”,捣毁无牌、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屡次违法的司机将被监禁d 依法并报所在单位实施监督教育和内部处罚。定期开展“夜间整治”,严格检查不戴头盔、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实行“第一次教育、第二次处罚、第三次巡视”,打造狂潮。定期开展“重点整治”,督促平台企业对查获的电动自行车采取惩戒措施。六个月内首次违法者,将通过管理平台进行一小时在线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安排上岗;第二次违法者,平台管理人员将进行3小时的网络安全培训,并停止责令1天;如果违规次数达到3次,管理平台将在1天内停止发送指令。
高亮智能注重细节管理。针对自行车车牌原始“二维码”信息雷同等问题,执法人员无法获取车主和车辆信息,无法判断车牌真伪。电动自行车车牌规格和尺寸进行了升级,统一了车牌颜色和材质,并预留了植入车牌芯片的通道。将车辆及车主信息、防伪等技术嵌入新车牌“二维码”中,便于现场执法追踪溯源。自主开发电动自行车“宜昌交警服务系统”,并接入公安交通管理平台,实现违法信息实时上传、提醒信息实时推送、违法记录实时统计、实时服务评价分析。优化整理“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在宜昌市设立6个12兆像素抓拍成像点,通过视频网络整理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法信息。视频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将在后台进行分析、筛选、筛选,转发至辖区交警大队进行监控调查。
突出舒适,提供高效、贴心的服务。宜昌市便民挂牌点实行“一站式”、“预约”服务,开展带牌自行车便打,确保“一出现就登记,一出现就挂牌,结算一次到位”。成立“流动车辆管理处”提供登记服务,积极联系大企业社会团体、社区、政府机构提供上门登记服务。指导卖家处理电动自行车过剩库存,立即向社会发布38种产品目录公告,方便公众查询和购买。利用“报纸、屏幕、网络、终端”等媒体,广泛宣传“二维码”自行车管理办法内容和倡议,曝光违反行车规定的违法行为。建设违法电动车自助学习舱和“一盔一带”文明交通示范区,向群众进行交通安全宣传,让“车有牌照、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深入人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