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襄阳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五个高地”

2025-11-05 12:07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陈阳波 通讯员 李群伟 贾星星)11月4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新发展规划”期间,持续调结构、转变方式、促创新,打造“1+2+N”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建设“五个高地”,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产业布局优化,集群发展取得新成就。五年来,高新区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该区占襄阳市土地面积1%,企业数量17%,贡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奥地利汽车工业呈现“新能源与传统汽车并驾齐驱”的大趋势乘用车与商用车协同并进,整车与主要零部件形成串联。”2024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6%;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94万辆,占全区整车产量的三分之一。运营33.4公里智能公共测试网,加快智能环卫车、无终端车辆配送等商业应用场景落地。 装备制造业累积效应显着提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快速发展。其中,航空装备制造获批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时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增长,重点发展低压锂电池、光伏、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此外,高新区积极布局低层经济、生物生产等未来产业,培育了航空航天产业、大安中心等一批经济经济链骨干企业。 在重大项目带动下,产业基础不断巩固。高新区致力于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两资三能”工程。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共开工234个,总投资1413亿元,其中竣工项目149个。比亚迪产业园、东风N等一批重点龙头项目新能源乘用车、东风轻型商用车、骆驼低碳产业园相继建成并开工建设,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投资22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项目和投资106亿元的东风回力新能源智能越野车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创新动力增强,产业升级动力强劲。高新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生产力。通过发展创新生物分级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020年的281家增加到2024年的818家; 20名新国家级专家和新“小巨人””企业、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上市公司3家。 坚持应用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地方地方合作新模式。共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67个,其中航天四院42个,新批航天企业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效率显着提高,技术合同转让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达到318.32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要素整合赋能,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高新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技术攻关取得良好成果。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03件,同比增长30.16%,位居全市前列; 2 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要素保护方面,高新区积极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化解已批准闲置土地约1.2万公顷,盘活沉寂用地50块约4500公顷。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留成退税总额达32亿元,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近49亿元。通过实施“车城人才计划”,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主体计划8人,全区人才总数信通技术达到70,000多人。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